重庆:揭秘蚕茧成为蚕丝被要经历怎样的“蜕变”

发布:2023-03-16 17:20:18   来源:华龙网   评论:0 点击:
本文导读: 蚕丝被轻盈滑爽、蓬松度好、透气性强,日常生活中广受青睐。可是,你知道一个个普通的蚕茧最终变成一床合格的蚕丝被

本文关键字:蚕丝

  蚕丝被轻盈滑爽、蓬松度好、透气性强,日常生活中广受青睐。可是,你知道一个个普通的蚕茧最终变成一床合格的蚕丝被,要经受怎样的“蜕变”吗?15日,重庆市第五届蚕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举行。
 
  其中一个竞赛环节叫“剥茧开绵”,它通常被称为制作蚕丝被的第一道工序。
 
  只见来自重庆各区县的60名选手,分成三组,每人面前放有200只蚕茧。
 
  选手们需要把蚕茧一个个剥开,在水中去除其中的蚕蛹和杂质,清理干净,再将剥开后的蚕茧用手拉成一个个小绵兜,套在竹弓模具上撑开。
 
  大赛裁判表示,作为比赛环节,到此就结束了。但要成为一床蚕丝被,后续还要把绵兜串起来进行晾晒,晒干后的蚕丝变得蓬松柔顺,就可以用来做被子了。因此,比赛环节中,绵兜拉得是否均匀,清理蚕蛹、蚕沙等残留物是否彻底,以及竹弓模具上撑开丝绵的洁净程度、蚕丝长度、厚薄程度等,最终都将影响到蚕丝被的品质,而这些,都取决于工匠的技能水平高低。
 
  据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常1公斤蚕茧只能出大概4两蚕丝,制作一条2公斤的蚕丝被,需要约10公斤的蚕茧,而一公斤蚕茧的数量有600个左右,作为一名熟练工,半个小时可以剥茧开绵200个。因此,手工制作一条2公斤的蚕丝被,仅剥茧开绵这个环节,就需要一名熟练工至少连续工作15个小时。
 
  “这些传统手工技法代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要很好地传承下去。”该负责人表示,蚕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通过此次技能竞赛,主要考核专业技能人才对传统蚕丝产品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扬,深度挖掘和培养蚕丝品制作技能人才,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华龙网)
免责申明:
    中国家纺产业网尊重各行业网站及各通讯员之版权,如发现有本网未署名而刊登您的稿件,请与我们联系。中国家纺产业网热诚欢迎家纺行业相关人士成为本网通讯员,请点击登录注册。

上一篇: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论剑” 让“三台纺织”成为“瑞士手表”一样的品质名片
下一篇:央视一线调研聚焦盛泽:纺织小镇的数字化变革

分享到: 收藏
-->